查看原文
其他

天津大学四年级文化遗产方向设计成果

UA设计学堂 2023-03-13

内容来自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 四年级遗产保护方向课程设计 |

赅春园遗址保护与展示设计

最终评图回顾


2020年5月31日上午,建筑学四年级文化遗产工作室迎来了本学期的最终评图。虽然因疫情原因,老师们和同学们只能在线交流、居家工作,但同学们仍然克服重重困难,怀着自己对建筑设计的热忱,完成了整个学期的课题设计。十个小组的十八位同学都各自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呢?就让我们来听一听他们的研究汇报、看一看他们的设计成果吧!

| 课程设计任务书简介 |

● 课程概况

中国古代文人园凭借既有的自然环境,通过建筑、理水、堆山、绿植,辅以点景题名、室内外陈设等手段,在有限的空间内塑造视觉、嗅觉、听觉、触觉上的丰富体验和精神上的无限想象,是中国乃至东方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
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原因,清代皇家园林中的诸多文人园仅存残垣断壁,地貌也多有改变,游客难以体验其园林意境及其文化内涵。如何通过对园林的历史、空间、文化、形式以及环境的研究解读,结合当代技术与文化,从建造的视角探索中国古代园林建筑遗址保护与展示设计,以增强游客的个人体验,促进公众对园林遗址的尊重与理解,是当代建筑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本次课程设计的主题。

● 教学目标

1、掌握建筑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遗产保护的基本知识。
2、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认知,从选址、建筑营造、山石堆叠、植物选择、水系梳理、陈设布置、点景题名等角度了解园林空间氛围的营造与文化意向的表达,深入体会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营造智慧。
3、训练学生利用现代建筑语汇诠释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能力。

● 场地选择

本次课程拟选颐和园赅春园遗址。赅春园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后山西部(图1),由赅春园、味闲斋两组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院落组成,分列于桃花沟两侧,中间以钟亭相连,是一座前临丘壑,背倚山崖,意境深邃的山地园(图2)。

该园始建于乾隆朝。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焚掠西郊诸园,赅春园同时罹难。光绪十二年(1886),慈禧太后重修颐和园,受经济与时局所限,赅春园未能重建,残存建筑也日益破败,残存至今(图3)。

图1  赅春园遗址区位图

图2  赅春园复原效果图

图3  赅春园复原平面图


● 设计要求

至多两人一组,在研究的基础上,拟定空间主题和功能,构建园林文化的展示体系,结合当下的技术条件,完成从场地、布局、空间、形体、材料、构造、植物配置、室内陈设等方面体现对原有的园林文化的传承与演绎。

1、研究分析深入,可以指导展示(建筑与构筑物)设计。
2、新建建筑物和构筑物可逆(可拆卸)、不破坏建筑遗址,可在建筑遗址周边做浅基础;建筑面积原则上不超过建筑遗址面积700 平米。
3、设计应能展示延续赅春园的空间氛围、审美意象、文化内涵等
4、建筑的色彩、体量应与颐和园整体历史风貌相协调,考虑与周边景观的视线关系。
5、符合相关现行建筑设计规范。

● 成果要求

第一阶段:建筑总平面图、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经济技术指标、设计说明文字,轴侧分析图及表现图等。模型为包括地形的体块模型1:300 及更为细致的单体模型1:50‐100。

第二阶段:基于案列分析,提出墙体、屋面的节点设计方案;完善其中一个空间的室内设计;完成节点设计大样图及模型1:20 或更大比例,室内空间设计平、立、剖及剖透视图与模型。

如因疫情居家难以制作展示实体模型,可用渲染软件制作一段3分钟以内的动画以替代。




评委简介



王戈    王戈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王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曾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现为王戈工作室主持建筑师,获中国建筑协会青年建筑师奖,亚洲建协荣誉奖,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


永昕群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馆员

永昕群,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馆员。天津大学土建结构工程专业学士,天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硕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方案审核专家,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会员。曾任英国ICE杂志Engineering History and Heritage审稿人(2011-2014)。


韩洁    厦门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韩洁,厦门大学建筑系副教授。本科及硕士毕业于天津大学,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与价值提升及闽南地区乡村营建。讲授课程有遗产保护与再生概论、中国传统民居、城市设计、古建筑测绘等。

| 各组设计成果展示 |

● 第一组

  赖宏睿 卢见光

赅春园的空间具有片段化的特征,每到一处便会有截然不同的景致。现在的赅春园遗迹则是连续的,到处是残垣断壁、荒草杂树。但遗迹承载着赅春园的全部历史。我们的新建筑应该尽量减少对遗址的干扰,同时应该与历史发生联系。在这两种设想的综合之下,我们决定以 “片段叙事” 为核心概念展开设计:我们不会大动干戈地整修遗迹,新建筑将以一种片段的方式落在遗址中,讲述赅春园的缘起。两者共生,古今相映。

要实现“古今相映”,建筑就需要构建历史与现代的联系,这就需要对传统建筑的形式与空间加以转译。为了让新建筑的轻盈同遗迹的厚重相对比,我们决定以TANARA公司的4T40HF半透明膜材来模拟古建筑坡顶的效果。在建筑内部,我们提取古建筑中“柱、梁、檩”这三个元素构建我们的结构体系。用斜拉索实现较大的悬挑,是对古建筑前后檐廊空间的转译,同时起牵拉膜材的作用。加建的展示空间置于梁架之上,一则希望人们在其中穿行时能够领会传统建筑的结构之美,二则实现叙事结构中的古今穿插,三则使底层架空,更加凸显新建筑的轻盈之感。柱子尽量落在没有建筑遗存的位置,并利用张弦梁在木结构中实现较大的跨度,减少落柱。

我们对每处建筑的原空间特征加以分析总结,并在新建筑中还原这种体验。以味闲斋为例:基于乾隆御制诗和陈设册的记载,我们设定了四个空间:园林空间,宝座空间,展览空间,政治空间。园林空间是北侧的走廊,在这里可以欣赏周围的朦胧美景。宝座空间包括一条走廊和一处采光墙,走廊四周灰暗,只有金黄的墙在前方,隐喻乾隆作为皇帝的孤独与至高无上。展览空间在宝座空间之后,包括两个展厅,展览着味闲斋原有的陈设以及《康熙南巡图》。政治空间是南侧的走廊,在这里可以远眺颐和园外的景象,隐喻着乾隆关心民生的思想。依次走过这四种空间,我们会体会到乾隆帝身在园林、却仍提醒自己“只宜闲者未宜予”的自警,会体会到乾隆“佛仍勤爱物,我敢懈殷民”的爱民思想。我们也会体会到赅春园的沧桑变换、物是人非。



● 第二组

  何欣南 李明远

首先是对整个赅春园遗址的整体研究,在进行遗址展示与保护时需要注意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由于赅春园损毁较严重,各个节点之间联系较弱,且遗址缺少视觉焦点,游客在参观时不清楚赅春园的哪些地方值得停留、哪些视角值得关注;二是如何在遗址保存不好的基础上引领游客更好地参观遗址,感受原有空间氛围。

针对场地的现状我们提出了解决的策略,分别是根据古今空间的共存与转换的研究筛选空间引导体系(时间),以及根据场地现状筛选可供游客停留的节点位置和视角,营造赅春园原有氛围(事件)。

在赅春园中,存在许多过渡空间,不仅是各节点之间,也存在与各单体自身的空间组织之中。我们从赅春园的过渡空间的研究入手,研究赅春园介入自然的态度与自身的内在构成逻辑。

在蕴真赏惬的节点设计中,我们使用了若干种对遗址现状影响较小的建造方式,比如将枕木的概念引入到地面层,通过增大柱子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来分担压力,减少对台基造成的损伤。此外,为了增加室内空间的丰富度,我们在以原有意向复原外表面的同时在室内轻微介入了若干个供游人、遗址和环境产生联系的片墙,通过增加记忆点的方式增加空间给游人带来的感受。




● 第三组

陈乃琦 孙舒怡

通过前期对于颐和园赅春园的一系列分析了解,我们将我们的设计思路确定为:在旧有遗址上构建体量,对赅春园各节点场所精神的复原与再创造

本着这样的设计思路,我们将视线聚焦于赅春园中重要的空间节点,分析并总结每一个节点的场所精神和空间意向,试图在我们的设计中复原这些场所精神并加以再创造。

通过总结,我们将赅春园每一个空间节点都总结为一个词语,这每一个词语同时也成为我们每一个节点设计的一个主题。其中,味闲斋成为我们室内设计的一个重点。

味闲斋:“思政” 味闲斋对于乾隆皇帝而言是一个矛盾的空间,论政和休闲的心理并存。在这样的历史意象下,同时考虑遗址现状,我们在设计中保留了味闲斋原有的院落空间关系,在遗址上方立起同原味闲斋相似的体量。利用园林“片段化”的设景方式,共在味闲斋室内外设置了五个小场景。

“廊下思”:建筑主体之前设一外廊,呼应其原有的廊下空间,廊子过渡院落与室内空间,可供休憩、观景。廊之意象意象亦将有人引进味闲斋古朴氛围。

“一斑”:东侧入口处设一孔洞,状如岩石,孔洞后室内展品“可见一斑”,以此“一斑”引人入境。

“旧事”:入口处设一暗廊,取四扇屏风意象,上挂展卷,言说赅春园兴建、焚毁、遗存、重塑等旧事,游览之间可窥历史兴亡,暗廊尽头是落地窗,愈行进愈见光辉。

“临窗”:绕过暗廊便是主室,取味闲斋原有窗墙意象,两侧共设三组小品,高度不一。北侧展味闲斋原室内陈设;南侧一展诗书字画,取“临窗观书”意象,令设一休憩座位,取“临窗而坐”意象。

“流转”:最后一景名曰“流转”,以原有门窗花纹为元素加以简化、打平,形成一条曲折线路,再加以分化形成隔墙展台,调整尺度、流线,便形成可供游人流连观赏的展览空间。

将这五个小场景用曲折的流线加以串联,使得味闲斋这一小巧空间更加丰富,行进过程中明暗交替变化,亦呼应乾隆所谓“矛盾心理”。

园林,原是微缩自然之景;而味闲,亦是我们设计中的微缩之园。



● 第四组

毕心怡 郭布昕

场地位于颐和园赅春园旧址,赅春园的特点可以用“山地文人园”一词进行概括:整体是一座充分运用山地高差营造丰富空间的园林,内部建筑有儒释道三种文化氛围,现有崖壁石刻、御制诗等具有观览价值的遗存。因此建筑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地形设计空间并努力还原金焦意向、登临险意等文化氛围。

赅春园在经历了岁月的变迁后,其服务对象、观览内容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观览空间一定与当年的赅春园有所不同,空间应该更加开敞并与遗址结合巧妙。

因此我们提出概念:能否以解构主义园林为主题来设计今天的赅春园?中国古典园林的观览特点本身就是含有某些解构意味的,而今存的断壁残垣更是加重了这种意味:曾经完整的建筑体消失了,建筑被动地被时间“拆解”为点. 线元素。因此我们试图在同一语境下,以原有建筑为空间原型,将场地中的建筑全部拆成一片墙、一棵树等点线面空间要素,使用一些当代手法进行重组,使得旧的建筑构件在新的组织方式下焕发生机。

设计对遗址和树木的态度是尽量原封不动保留。为了使人们在参观遗迹的时候有足够的代入感,新建筑依然坐落于遗址台基上,同时为了保护残余台基,建筑大多数墙体悬挂在屋顶结构上,距离地面残存柱础约半米高。每一个建筑单体由原来的园林建筑演化而来,根据每个建筑单体的不同主题对空间和建筑构件进行了扭转、打断、穿插、错位等一系列解构手法操作,并与现存场地情况相结合。之后六个新的建筑单体由一条时断时续的连廊进行串接,为人们提供新的观览流线,并与墙等建筑构件围合出丰富的空间。

从御制诗《题味闲斋二首》中可以看到,乾隆在味闲斋的心情是矛盾和纠结的,想要清闲却不可得,所以建筑虽名味闲斋,却是味来总是少闲时。所以我们提炼出来的空间特点是矛盾。

在解构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将原有味闲斋的界面简化,再将墙体打断并倾斜,倾斜后的墙体可以避开原有柱础,减少对原有遗址的破坏。光滑的铝板墙和有质感的木板墙相互穿插,体现历史与现代的矛盾与平衡。人在空间中行走时同时面对多个方向和出入口,体会乾隆当年纠矛盾的心情。

屋顶桁架根据平面轴线生成,并通过在地面立4组柱子的方式将屋顶支撑起来。同时屋顶通过钢索将地面悬挂,使得轻质的空心铝板墙不与原有遗址接触。悬挂起来的地面和墙体可以增强屋顶的抗风能力,使之不易倾覆。



● 第五组

 费扬 金昊争

赅春园构筑的平面化和建筑群的断裂化使得原本被控制的各种景观要素被重新释放,并且根据遗存的完整程度不同,景观元素在台基与游廊处的密集程度不同。我们渴望通过一条线索去重新控制整个场所,也就是我们提取的最简练的因素——面向,即建筑的位置与方向都在迎合造园者选择的景观。我们用两类操作重拾面向,在游廊遗迹附近设置了一系列的栈道和平台,通过一种侧面和低扰动的方式提醒游客原状的建筑信息和现存的景观面向;而对于面向更集中复杂的建筑台基部分,区别于室外流线,我们选择重要清晰的面向,通过装置化的墙体,铺地,屋顶形式等结构对其作出限定置,最后用一系列引导动作的墙体串联控制单体。



● 第六组

张倍庆 赵明

位于颐和园北面山麓的赅春园是一处清幽的、契合场地的、内部曲折多变、具有很多意像的山地园林。时过境迁,场地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从园林变为一个遗址的状态;如今要做的新建筑所承载的功能和需求也不再一样,从皇家私人园林变成开放的展览建筑;更大的改变来自颐和园之外,当代的技术与文化环境的变化。

这三点变化是我们在设计过程中着重考虑的。所对应的第一是考虑残缺的状态,尽可能地保留这些遗址的成分;第二在功能上,选择了味闲斋和蕴真赏惬两组建筑承载主要的室内展览功能,其余是开放的构架;第三点是考虑在颐和园中做这组设计,我们如何控制下手的力度是合适的,得体的。最终的设计中,每个节点都有其独特的策略,对原先赅春园的建筑进行种种变形来适应新的变化。

第一阶段我们确定了赅春园整体的设计方案——一种分散式的群体组合,然后每个单体再根据条件不同有策略的调整,整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起到保护的作用,以新的形式对历史属性进行提示:清可轩、垂花门、钟亭、竹籞等单体设计通过遗址上开放的轻架构,形成对遗址的覆盖保护的同时,提示出赅春园原有的空间或形态特征;另一类是根据遗址的环境状况,为游客提供一个观察和理解遗址的场所:蕴真赏惬与味闲斋单体设计整合了游览展示功能,通过对内外关系的处理回应了台基遗存,新生环境,园林景观视线等各类要素。

第二阶段我们是选择了味闲斋作为构造和室内设计深化的对象。结构体系上我们选择了轻便的木结构体系,受力上通过区分竖向受力与抗侧体系以减小对遗址台基的扰动。我们将新的建筑内部地面抬升于台基之上,同时裸露出部分台基表面形成中庭,同时保留了台基上的新生树木。中庭划分出休闲区和展览区,格栅和玻璃的界面建立起与前院、后院、桃花沟等各个方向的联系。屋顶采用了带弧度的双坡屋顶,檐口露出密铺椽子端头,呼应原味闲斋的形态特征。




● 第七组

廉佳欣 王佳

赅春园是位于颐和园后山的一座园中园,有南方园林意向,局有南方园林自由、自然的特点。周边存在很多被破坏的遗址,不同于万寿山南侧轴线规整的皇家园林。位于颐和园总体序列中,穿过石舫和画中游,来到后山它是希望可以让人感到清幽感觉的一处园林,这个整体感觉作为我们设计的一个重要线索。

赅春园的空间序列中起承转合去实现曲径通幽的氛围。三层台地不断抬升、视线由内向向外向转变来实现一种向山内走的清幽自然之感。由味闲斋到蕴真赏惬,再到清可轩、留云阁,围合从封闭院墙到廊道、到栏杆、到最后的没有围合的变化。园林活动有烹茶、抚琴等等十分有清幽感的园林活动。

赅春园内的残留大多为柱础,空间基本都被破坏,同时具有一系列有保护价值的题刻等等,场地上的植物、石头同样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与历史价值。

场地内有现存的是  宫门、断墙、柱础等,遗存断墙较少,因为柱础和墙最能暗示原有空间氛围,因此我们用场地上的材料复原 原先应当存在的部分墙体,之后用木结构的廊子将其贯穿,形成一种碎片化且有联系的整体。

味闲斋 -钟亭-蕴真赏惬-清可轩-留云阁变化由内向外向转变。味闲斋原先为严整内向院落,注重未被破坏的场地铺装与树木,复原原先墙体并将体块进行错动使得空间布局更加活泼,不完全受对称的影响,主要还是封闭的内向院落,侧重内部观景与展示。

钟亭四周通透的外向观景,形成高低错落的四个平台,来实现它的观景效果,四根柱子及屋顶暗示它原先中间为主体空间。

蕴真赏惬原先的建筑形式是前后通透,因此复原墙体,将此处交通节点的意义放大,做的流动性强一些,伸出种种板片,起到观景效果,开始有从内向到外相观景的变化。

清可轩前后分为观景茶室与观题刻两部分,由一道复原的墙隔开,围合更弱,前部向后山远眺观景,后部看向石刻。

留云阁复原主要的几道墙,由架空廊道贯穿,到留云阁为一个观景的灰空间,廊道在这里变化更加活泼,在摩崖石刻处形成一个看摩崖石刻的内院,最后的留云阁随廊道扭转而扭转,以获得更加丰富的视线可能性,并且更加活泼。

竹籞是流线上一个分支,它是一个相对规整独立的空间,作为一个独立景观点,将向上看、观天空的感觉纳入赅春园的游览中。

构造设计与前面总体思路提到的一致,因此我们要解决的是对遗址的保护、砖墙、木结构的做法,以味闲斋为例进行介绍:首先我们选取避开柱础的位置做基础,然后铺设地梁作为基础结构支撑,之后室内空间采用木结构,落点位于地梁上,砖墙采用钢结构悬挂板材的做法来做独自承重。室内空间采用木结构支撑,木架支撑横梁,支撑椽条,之后将屋顶材料瓦楞板覆盖其上。在其他地方的构造做法与此类似,有区别的地方是留云阁处插入崖壁内的结构。

室内设计选取的位置是味闲斋,进入味闲斋首先是大厅和观遗址(场地上未被完全破坏的铺地)的地方,二楼是展柜展示,可以看向左侧小院。左侧小院是一个围着新生树木的灰空间,作为禅意冥想之处,悠然静坐其间,别有一番趣味。两侧耳房处作为高低不同的观景点,配合御制诗去展示当年乾隆皇帝诗中的观景趣味,让游客更深刻的理解味闲斋。




● 第八组

程良昊 沈诗画

赅春园是颐和园的一部分,与前山佛香阁等组群相比破坏较为严重,游客对它的了解较为有限,位置也不在人群的主要流线上,因此目前参观人数较少,来游览的人许多只是出于偶然。前山的建筑组群保存完好,人们会被其精美的建筑构件和华丽的彩画吸引,开敞的湖面亦让人心旷神怡。而后山的院子规模较小,更加重视建筑和自然的结合,由于处于北坡,较少阳光直射,整体环境更为幽静。赅春园现存主要是残破的台明和断墙,并且在一些地方残留有佛像雕塑和乾隆的题刻,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经过对赅春园整体定位的研究,我们认为赅春园作为一个具有特色的山地园林遗址,应该考虑和前山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采取不同的保护策略,具体而言:应该增加更多对遗址和中国传统文人文化的展示和介绍。同时结合当下旅游发展趋势和人们对景区的期待,我们认为应该为游客提供亲身体验和放松休闲的空间。经过对赅春园原有空间格局的分析,我们发现赅春园中最有价值的空间元素是廊道空间,我们决定在原址上部分复原原有廊道空间,在赅春园的旁边新建建筑来复原它的各种空间特色。

廊子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它起到了串联不同空间,作为其过渡让人们情绪的功能,并且廊子本身也是人们休闲、观景、交流的重要空间。我们分析了赅春园和一些其他设计精美的中国传统园林,发现上述功能主要是通过廊子的界面变换、方向曲折、与自然的结合这几种手法来实现的。我们在原有的廊道遗址上用现代的手法来提示人们原有的廊道和由它构成的空间格局,在新建部分给廊道增加了更多的功能,给人们提供休闲和体验原有廊道空间氛围的机会。

在味闲斋后的建筑中,我们复原了其作为书斋的空间特色,重现了其前后院的格局,将流线整理到空间的一侧,避免了人流对空间氛围的破坏,屋顶结构模仿中国古建筑中的细密的椽子与梁柱的力学交接关系,又根据现代工艺做了一定的简化,实现了意境上的再现。




● 第九组

庞若云

清可轩结构细节:殿清可轩高居山崖,奇特之在于北面将山崖砌入房屋,使得清可轩的空间氛围内向宁静,让乾隆皇帝感到远离人世纷繁,通灵自然,神游方外,石壁上有他手写的“方外游”题刻。然而今天只剩下坍塌的太台基,设计也非私有而要对外展示,因此内外观感既与历史和谐,又要考虑内部流线所见。形态保持原建筑尺度,延续灰瓦青砖的写仿江南园林做法,强化屋顶这一标志印象。相对的,立面弱化,采用清透纯白的u形玻璃和周围成荫绿树对话,安装原立面划分进行转译,尽可能回应历史。

清可轩构造细节:山脊节点位于屋顶的顶部,是由于一对t椽子之间的连接而形成的。框架跨度不大,因此不用桁架可以承受,对接安装即可。石笼网箱台基避免开挖+兼增重使基础抗拔,易于还原,用金属网中固定着原先地的多余石材,石头,钢铁,山体在此处发生碰撞。人们从融合在周围风景中的新景观里品出古老历史的端倪。

建造过程:先将阶条石、柱础暂时挪移收纳(记录位置;再清理集中碎石,以备填充石笼网箱;然后平整地面,堆培900高台基边界,放线确定石笼网箱放置位置;然后依次搭建建筑结构,五步(基础、梁柱、山墙);然后归安第一步挪移物件,原处被遮盖的馆藏;然后安装地面、分隔、屋顶、玻璃;接着用颜色更浅的青砖按原工艺修补露台铺装;最后高台侧面新装隐框玻璃栏板,原栏杆基石设碎石带。




● 第十组

张岱

保持各单体展示建筑差异性与我本阶段的单体设计息息相关的。我在这个阶段的设计是味闲斋。味闲斋是乾隆游园时触发感概的地方,向往赅春园的景色,又觉得不能留连山水,要以政务为重,它是一种矛盾的心理,不过,在我看来更是一种回味。如何回想起其它的几个地点呢,简单的靠路线,视线,重新创立一个单体是缺少时空认知的,更别说对现在只是遗址的赅春园了,不过,对于转译我们之前单体的成果,这种联系便很好的确立了。

在建筑类型,行为活动与场地要素上,味闲斋与部分单体有着共鸣。在味闲斋的设计中主要对清可轩,留云室和竹篽进行了转译和反馈。

清可轩的符号化转译,是对于圆弧的使用,圆弧与石的相交似乎儿直角来得更加合适,无论是近处的盆景布置还是远处的山石,都是如比。与味闲斋屋后山石的近距离观察包括架起的廊道在构成上与留云类似,对于弧与直线的过渡,倾斜的角度是最贴合的。这是室内布局的布置,简要来说,就是把味闲斋作为中心句,营造园中之园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没什么比把多样的要素放在一起更具有冲击力的了。

那么外墙,我们想以赅春园的特征为主要构造思路。破碎,但又凝聚,形式多样,叶,石都可以。因为我做了一个以双层斜撑造成的中空构造形式,通过小形隔断的加入形成不同的状态。这么多东西,放在底层,实际上与保护遗址的目的背追而驰,因此做了架空,底层只设置一个楼梯和八根柱子。

上部的屋顶,由于考虑到基地内的树木对原有体量的切削,维持原状似乎并不合适,因此做了屋脊的倾斜,一方面抄大主要景观的朝向,另一方而疏导降水流向展览空间外侧,减少对场地内省图环境的破坏。

同样是坡顶,对于观景平台,尺度小结构轻的特点让它的屋顶坡度可以变得很大,坡度的加大巧妙地防止了建筑对后面钟亭以及留云的遮挡。

总的来说,希望将味闲斋的遗产展示作为赅春园整体展示的收束,游客游玩赅春园再到味闲斋能够想起自己一路过来看到了什么,这与乾隆游园时的心境是一致的。

照片与图片来自各位评委老师及同学

海报设计 | 王志刚  卢见光

文案 | 文化遗产组全体同学

排版 | 卢见光

审核 | 张龙 王志刚 谢舒 

- END -




||-往期精彩内容:

· 设计作品

同济新生作业展,大一已经上手软件了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一年级作品

安徽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三年级课设作业:乐活空间

清华建筑学院本科三年级建筑课设作品展(上)

大连理工建筑学四年级课设体育馆设计

香厂里的工艺家︱北京交通大学建筑学二年级课设

大连理工建筑学四年级课设体育馆设计

庇护所 | 浙江大学建筑学系三年级课设作品

书吧设计︱天津大学建筑学二年级课设作业


设计课程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